
第十六章 脂质和生物膜
第一节 脂质的化学结构和功能
(相关资料图)
1.简单脂
特指游离的脂肪酸(FFA)以及有力的脂肪酸和醇形成的酯(包括脂肪【三酰甘油】和蜡)
饱和脂肪酸:豆蔻酸、软脂酸、硬脂酸和花生酸。不饱和脂肪酸:油酸、亚油酸、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。
除了亚油酸(合成花生四烯酸的前体,花生四烯酸是多种前列腺素合成的前体)和亚麻酸(是二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碳五烯酸合成的前体)是必需脂肪酸
(1)脂肪
脂肪的生理功能是贮存能量,一般贮存在脂肪细胞中,与胆固醇酯或其他的固醇酯一起以脂滴的形式存在。脂滴外部还有一层脂外被蛋白(PLIN),是一层保护性结构,阻止脂肪酶对脂肪的水解(可被蛋白激酶A【PKA】激活,磷酸化,失去活性,暴露内部的脂滴)
脂肪氧化只能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
(2)蜡
由长链脂肪酸和高级脂肪酸形成的酯,起保护和防水的作用
2.复合脂(除了含有脂酰基和醇基团以外,还含有一些非脂成分)
(1)甘油磷酸
包括磷脂酰胆碱(PC,卵磷脂)、磷脂酰丝胺酸(PS)、磷脂酰肌醇(PI)、磷脂酰乙醇胺(PE)二磷脂酰甘油(心磷脂)
(2)鞘磷脂
两性分子,结构和磷脂类似。神经组织中含量高,尤其是髓鞘
(3)糖脂
糖类通过半缩醛羟基与脂质以糖苷键相连,包括鞘糖脂(脂质部分是神经酰胺)和甘油糖脂(脂质部分是二酰甘油【DG】)
3.异戊二烯类脂质
包括萜、脂溶性维生素和类固醇
(1)萜
由数个异戊二烯单位连接而成,头尾相接
是出色的抗氧化剂
(2)类固醇
胆固醇:只有位于三号位的羟基是亲水的,其余部分是完全疏水的(是一种疏水更强的两性脂),是许多物质的前体
麦角固醇,豆固醇
(3)脂溶性维生素
第二节 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(具体见细胞生物学笔记)
第三节 物质的跨膜运输(具体见细胞生物学笔记)
第十七章 激素及其受体的信号转导
第一节 激素的一般性质
1.激素的定义
是一类非营养的、微量就可以起作用的在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
分泌激素的细胞称为内分泌细胞,受激素作用的细胞叫做靶细胞
根据激素作用的范围,可分为:
(1)内分泌激素:此类激素离靶细胞较远
(2)神经内分泌激素:有某些特化的神经细胞(神经内分泌细胞)分泌,经过血液循环或通过局部扩散到达作用的靶细胞(如催产素和抗利尿激素)
(3)旁分泌激素:只作用于临近细胞(如前列腺素、阿片肽以及一些多肽生长因子)
(4)自分泌激素:作用于原来分泌它的细胞(如刺激T细胞分裂的白细胞介素-2、某一些生长因子以及某些原癌基因的产物
(5)内部分泌激素:在细胞内分泌后,留在原来细胞中起作用(信号定位序列)
2.激素的化学本质、分类和生物合成
肽类或蛋白质;固醇类激素(均衍生于胆固醇,具有相似的核心环结构,表面的二维结构相似,化学性质的差异取决于空间的取向和侧链的大小);氨基酸衍生物(衍生于特定的氨基酸,如色氨酸【5-羟色胺和褪黑素】和酪氨酸【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】);脂肪酸衍生物(衍生于花生四烯酸的有前列腺素、凝血恶烷和白三烯)
按照溶解性质来分,可以分为:水溶性激素和脂溶性激素。两者差别有:(1)脂溶性激素很容易的就通过生物膜,难以储存在细胞内,需要时才合成释放(甲状腺素除外)。水溶性激素可以被包被在囊泡中,需要时就可以直接释放。(2)脂溶性激素难溶于水,在血液中与特殊的蛋白质相结合才可以转运。绝大多数水溶性激素转运不需要与血清蛋白结合,容易被代谢掉。(3)脂溶性激素的疏水性使它们可以直接穿过生物膜,与胞内的受体结合,产生细胞的内效应。水溶性激素无法直接通过质膜,需要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才可以发挥作用
肽类和蛋白质激素以前体的方式被合成(前激素原),在N端有指导其进入内质网的信号序列(在内质网中切除,成为激素原)和原序列(在高尔基体中切除,成为有功能的激素)
3.激素的定量
放射免疫法(RIA):
RIA具有高度的特异性(来自于抗原【Ag】和抗体【Ab】之间高度专一性的可逆性结合)和极高的灵敏度(来自于放射性同位素的引入)
部分抗原(激素)被放射性标记,被标记的和未被标记的与抗体(受体)的亲和性相同。开始加入的抗原(全带有放射性)与抗体结合形成的抗原-抗体复合体全部带有放射性。之后加入未被标记的抗原,二者会进行竞争,最后进行测量,并反复实验。
最后以(没有标记+同位素标记)为横坐标,(与抗体结合的同位素标记的)/(游离的同位素标记的激素)为纵坐标,绘制标准曲线
第二节 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
1.特异性(一种激素只有在与其专一性受体分子相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)
(1)受体的基本概念
可以识别并结合源自于细胞外的各种信号配体
形成可逆的二元复合物,由此引发特定的生物学效应
(2)受体的基本性质(至少具备一种)
【1】与配体结合的高度专一性(相对的,如同工受体每一种受体都有不同的效应)
【2】与配体结合的可逆性(有利于激素的终止)
【3】与配体结合的高度亲和性
【4】与配体结合可以产生强大的生物学效应(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形成二元复合物,由此启动信号转导,最终使靶细胞产生强大的生物学效应)
【5】与配体结合的饱和性
(类似于米氏酶)
(3)受体的分类和结构
【1】细胞膜受体
都属于膜内在蛋白,疏水区深陷在细胞膜之中(需要用去垢剂进行分离)
1)G蛋白偶联受体(GPCR)
有标志性的7次跨膜结构,每一个跨膜肽段都是疏水的α螺旋,其功能与G蛋白紧密偶联
2)离子通道受体
允许离子或阻止离子进出细胞,平时处于关闭状态,受到特定信号刺激后会开放
有三种类型的离子通道:电位门控的离子通道,打开此类通道的信号有膜电位的变化;第二信使门控的离子通道,打开此类通道的信号只能是第二信使,如cGMP和cAMP;配体门控的离子信道,只有此类信道才是激素受体,打开它的信号是与配体结合
3)酶受体
在本身是受体时,兼有酶的活性(如心房利钠肽受体【鸟苷酸环化酶活性】、胰岛素和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【分别具有酪氨酸蛋白激酶和丝氨酸蛋白激酶的活性】、白细胞共同抗原CD45受体【具有蛋白质酪氨酸激酶的活性】)。激素相当是这些酶的别构激活剂
4)无酶活性但直接与细胞质内酪氨酸蛋白激酶相联系的受体
【2】细胞内受体
包括细胞质受体和细胞核受体
细胞内受体至少包括4个活性部位:一个活性部位负责与激素结合;另一个活性部位负责与DNA上特殊的碱基相结合(激素应答原件,HRE);第三个结构域负责让受体之间形成二聚体,结合HRE的部位有特殊的活动模体(锌指结构);第四个结构域负责激活(或抑制)基因的转录
如果是细胞质受体,则还有第五个活性部位:在无刺激时,该部位与HSP90或HSP70结合,
2.高效性
3.可能需要第二信使(例如cAMP、cGMP、1,4,5-三磷酸肌醇(IP3)、钙离子和二酰甘油
4.脱敏性
与激素长时间接触时,靶细胞倾向于降低其反应性
5.时效性
6.可能产生快反应或慢反应
第三节 激素作用的详细机制
1.脂溶性激素的作用机制
脂溶性激素进入细胞内之后,与细胞质受体结合,将细胞质受体上的HSP90、HSP70、IP释放,细胞质受体上的HRE和核定位信号(NLS)暴露出来。再NLS的指导下,激素和受体的二元复合物进入细胞核,在锌脂模体结构与DNA分子上高度特异性的HRE结合,再通过受体上激活基因转录的结构域将组蛋白乙酰转移酶(HAT)招募进来,催化组蛋白乙酰化,使局部染色质便松散
2.水溶性激素
(1)与G蛋白相偶联的受体系统
G蛋白就是鸟苷酸结合蛋白,在系统中作为中间接受体
总共可以分为两类:
【1】异源三聚体G蛋白
是由αβγ三个亚基所组成,是一种脂锚定蛋白。α亚基通过豆蔻酰链接在细胞膜上,可以结合激素的受体、腺苷酸环化酶和GTP,还有缓慢的GTP酶的活性,可以接受霍乱毒素的催化;β亚基有有β螺旋桨的结构,在结构上稳定α亚基β亚基的结合;γ亚基通常与β亚基形成复合物
【2】小G蛋白
只有一条肽链组成,结构上类似于三聚体G蛋白的α亚基主要包括六类:Ras蛋白(参与许多生长因子的信号转导);Ran(帮助蛋白质进出细胞核);Rab蛋白(参与真核细胞内小泡的定向和融合);ARF(参与形成小泡外被体);Rho(调节肌动蛋白细胞骨架);参与蛋白质合成的某些起始因子和终止因子
所有的G蛋白都有两种形式:与GDP结合的无活性形式(α亚基同βγ复合体相连接);与GTP结合的有活性形式(α亚基被激活,,单独去激活效应器)
大多数G蛋白依靠两类辅助蛋白:促进GDP/GTP再G蛋白上进行交换交换的鸟苷酸交换因子(GEF);促进GTP水解的GTP酶激活蛋白(GAP)
GPCR是细胞内最常见的一类G蛋白受体(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GEF)可以激活靶细胞膜上特定酶的活性,或是调节特定离子通道的活性
两个系统:
【1】腺苷酸环化系统
G蛋白偶联受体(GPCR)被激活后,充当GEF,刺激细胞质中GTP取代原来G蛋白上的GDP。α亚基被激活,与βγ复合体分离,单独去激活细胞膜上的AC(腺苷酸环化酶)的活性。激活的AC以ATP为底物,催化cAMP(第二信使)的合成,cAMP去激活信号通路的下一个信号成分
蛋白激酶A(PKA,有两个调节亚基【结合cAMP】,两个激活亚基【产生效应】)是一种受cAMP激活的蛋白激酶,催化ATP分子上最远的磷酸基团转移到丝氨酸或苏氨酸的羟基上。有一种A激酶锚定蛋白(AKAP)可以与调节亚基结合,将PKA限定在细胞特定的区域之中。
PKA催化的快反应: PKA的底物以糖原磷酸化酶b激酶为主,PKA对其进行磷酸化修饰,并以激活的糖原磷酸化酶b激酶为底物,转变成糖原磷酸化酶a(可以催化糖原的磷酸化水解)
PKA催化的慢反应:单独的激活亚基进入细胞核催化CRE结合蛋白(CREB)磷酸化,激活下游基因表达
【2】磷酸肌醇系统
通过此系统作用的激素有促性腺激素释放因子(GnRH)、促甲状腺激素释放因子(TRF)、精氨酸加压素(AVP)、血管紧张素II/III和肾上腺素(通过α1受体)
通过一系列激活途径(基本同腺苷酸环化系统,只不过cAMP变为磷酸肌醇),将信号传递到钙离子(第二信使)。
钙离子可以与DG(二酰甘油)和磷脂酰丝氨酸一同激活蛋白激酶C(PKC)。PKC激活后可以进行多种靶蛋白或酶的磷酸化修饰,其主要底物包括膜受体、膜转运蛋白、细胞骨架(和细胞的分泌有关)和限速酶
钙离子可以激活钙离子传感器,如钙调蛋白(CAM)。钙调蛋白可以激活很多酶(临时作为酶的亚基);还可以激活依赖于CAM的蛋白激酶(CAMPKAII),使其发生自我磷酸化,其底物为细胞骨架
(2)酶受体系统
【1】受体鸟苷酸环化系统
该类系统具有潜在的鸟苷酸环化酶活性(GC),以cGMP作为第二信使(心房利钠肽【ANP】、脑利钠肽【BNP】、C型利钠肽【CNP】)激活依赖于cGMP的蛋白激酶(PKG)
【2】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系统(RTK)
1)通过该系统发挥作用的激素除了胰岛素以外,还有许多生长因子(表皮生长因子【ECF】、血小板衍生因子【PDGF】、集落刺激因子【CSF】、神经生长因子【NGF】、类胰岛素生长因子【IGF】
2)具有潜在的酪氨酸蛋白激酶的活性
3)具有高度保守的结构(配体结合区、跨膜区、胞内酪氨酸激酶区)。当与相应的生长因子结合后,受体的结构发生变化,酪氨酸激酶区被激活。激酶的底物包括受体本身和细胞内的一些其他蛋白质,当受体本身作为底物时,导致受体的自我磷酸化,进一步刺激受体所具有的酪氨酸激酶的活性,为招募含有SH2结构域和受体结合创造了条件,启动了多种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磷酸化级联反应
4)一般都会激活特定的基因表达(胞外信号转导到细胞核之中)
5)酪氨酸残基的脱磷酸化有专门的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(PTP)催化
6)与细胞的癌变有密切的关系
有关细胞癌变:
细胞的癌变是指细胞的分裂失去控制。
癌基因(存在于基因组之中的癌基因是原癌基因或细胞癌基因,存在于肿瘤细胞基因组中的癌基因被称为病毒癌基因)正常的原癌基因在细胞中是良性的,表达产物起着调节和控制细胞分化的作用。当这些基因过量表达后,将会导致细胞的癌变
根据表达的产物,原癌基因有:蛋白激酶类、生长因子类、生长因子受体类、小G蛋白类、转录因子类
病毒癌基因是随着病毒感染进入细胞的,利用宿主的表达机器进行表达之后,直接作用于宿主细胞与细胞生长和分裂有关的信号通路,使正常信号受到干扰
(3)NO系统
NO的化学本质是自由基
在体内,NO由一氧化氮合酶(NOS)合成催化产生,前体为L-Arg(精氨酸)
有三类的一氧化氮合酶
硝化甘油可用来治疗心脏病,是因为硝化甘油可以在体内转变成NO,有扩张血管的作用(舒血管)(激活鸟苷酸环化酶,再激活PKG,最后再激活钙离子通道,
在植物中NO(通过硝酸还原酶产生)作为信号分子,是生长发育的调节物,作为植物抵抗不兼容的病原体,激活一些防御基因的表达,导致蛋白发生亚硝基还原反应,与蛋白质上的半胱氨酸巯基共价结合
3.信号的终止
(1)激素-受体二联体的解离,受体回归无活性状态
(2)受体脱敏(是受体的数量减少)
(3)第二信使的降解,降解第二信使,阻止受体的继续活化
(4)G蛋白的自我灭活
有许多的G蛋白的酶活性需要GAP的帮忙,GAP可以提高GTP的活性,从而加快G蛋白灭活的速率
霍乱是一种肠道传染病,由霍乱弧菌引起,会产生一种霍乱毒素(CT,外毒素),可以修饰Gs蛋白被修饰后,GTP酶的活性立刻消失,导致腺苷酸环化酶(AC)的持续环化,导致cGMP不断产生,PKA的不断激活,效应不断产生。
百日咳毒素(PT)可以阻止结合在活化的G蛋白α亚基上GTP与GDP的互相转换,之后同霍乱毒素。
(5)蛋白质的去磷酸化
催化磷酸酯键水解的蛋白磷酸酶(PPP),使蛋白恢复到脱磷酸化状态
阿法替尼是一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药物(本质上是一些蛋白激酶的抑制剂),对过度表达的产物进行不可逆性抑制
4.信号转导的整合
第四节 激素调节及其反馈
长反馈:靶腺分泌的最终激素与CNS,下丘脑或脑垂体上内源的受体结合,阻止激素从这些细胞的释放
短反馈:脑垂体分泌的激素与下丘脑上的内源受体结合,最终抑制下丘脑分泌激素
超短反馈:下丘脑分泌的激素抑制自身的分泌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