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⚠警告:本篇一次性把新海诚作品剧透了个遍
【写在前面】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↓ ↓ ↓(上篇链接)↓ ↓ ↓
在前篇中,本馆以《星之声》和《云之彼端,约定之地》为对象,为各位分析了新海诚叙事的特点:“世界系”与“物哀美学”,结束了对新海诚作品第一阶段的分析。本篇则着眼于后续作品,通过分析“变”与“不变”,还原出新海诚在“言情大师”道路上的“进化之旅”。
【复习】:
“新海诚叙事”的四阶段
基于叙事风格,本馆提出一个独创性的分类法——将新海诚目前为止的作品进行四阶段分类,仅代表本馆的分析视角,以供各位参考:
1.物哀美学+“世界系”
《星之声》——2002年
《云之彼端,约定之地》——2004年
2.物哀美学+都市言情
《秒速5厘米》——2007年
《言叶之庭》——2013年
3.都市言情+“世界系”
《你的名字。》——2016年
《天气之子》——2019年
4.奇幻言情+“世界系”(?)
《追逐繁星的孩子》——2011年
《铃芽之旅》——2022年
【二阶段:物哀美学+都市言情】
在《云之彼端》后,新海诚进行了叙事上的第一次重大转向:突然放开了“少男少女的爱情故事,关联着世界命运”的“世界系”,转而投向了具有强烈写实色彩的“都市言情”的怀抱。作为结果,一部名为《秒速五厘米》(『秒速5センチメートル』)的作品堂堂问世,成为了无数人对“美好而错失的爱情”的情感代言。
“现实味”,但是远比现实“美”:
《秒速5厘米》(2007)
《秒速5厘米》由三部剧情相连的短片组成,总长一小时。按照各部分划分,剧情大致如下:
其一:《樱花抄》
青梅竹马的男主和女主,小学毕业后因为女主搬家而分隔两地。二人心有情愫,却只能靠书信来往。在上中学时,男主又要搬到更远的地方。按捺不住思念的二人相约见面。在一个雪夜里,搭乘电车的男主在屡次晚点的漫长之旅后,终于与默默等待的女主相见。二人在夜色下相拥,在黎明中分别……
其二:《宇航员》
男主搬家后在新学校开始新生活,有了新的邂逅:暗恋他的女二。两人维持朋友关系,直到女二下定决心表白。表白当晚,目睹从附近航空基地中升空的火箭,女二意识到男主眼中并没有自己:男主像独自探索深空的宇航员一样,一心向着不可接触的女主张望。于是女二默默按捺感情……
其三:《秒速5厘米》
时间来到男女主角成年,岁月和生活改变了二人。男主埋头工作,却总感觉内心缺失。在樱花落下的电车轨道旁,男主与人擦身而过,蓦然回首,却被飞驰的电车阻断:那人正是将为人妻的女主。此时伴随着主题曲,二人的回忆如走马灯浮现:再深情的等待,也抵不过渐行渐远的疏离。唯有每秒下落5厘米的樱花,成为二人心中的回忆。
一言蔽之,这就是个讲曾经相恋的人们最后被时光和距离拆散的都市言情故事,没有奇幻,没有拯救世界。《秒速5厘米》真正吸引人的不是故事,而是讲故事的方式:文艺凄美的伤感描写,细腻的人物刻画,和号称“一帧一壁纸”的精美作画。
要说和《星之声》等“世界系”的区别,就是没有奇幻,却用奇幻级别的用力程度来刻画“现实生活”的感情故事。因此这里的“现实生活”并不是完全真实的生活,而是一种经过高度滤镜美化的“高于生活的生活”,实际上还是一种“世界系”的套路沿用:
1.“现实世界”,但是几乎“只有你我”
在前篇文章中,我们分析了《云之彼端》是如何对《星之声》所代表的“世界系”中缺乏男女主角以外群像的问题进行调整的,结果在《秒速5厘米》里,这一点又差不多被“改回去”了。
在全片三个章节里,其实基本只有三个有名有姓的角色:男主、女主、女二。由于第二章中女主没有直接登场,其实三个章节都是以男主与女主/女二的双人情感戏为主展开的。
有趣的是,和《星之声》里除男女主角外空无一人的世界不同,《秒速5厘米》里不仅有许多作为背景的“群演”,还有少量有台词的“身边人角色”登场。例如男主的同学、女二的姐姐和朋友、女主的父母,但这些角色主要是用来丰富他们的角色造型的“周边挂饰”,而不像《云之彼端》中的配角那样拥有独立剧情。结果就是:他们所代表的日常生活、友情、亲情等元素,全部都是本片的唯一主题:虐恋的陪衬品罢了。
换句话说,就算身边有家人、朋友、同学,本片的主角们也依然把注意力聚焦在自己伤感的爱情上。世上除了恋爱还有万千选择,但他们偏偏就是要在一棵苦情树上吊死——《秒速5厘米》完美继承了“世界系”的内核:少男少女的世界中心是爱情。
2.“现实日常”,但是滤镜加满
相比之前两部含有奇幻元素的作品,《秒速5厘米》没有任何“奇幻”的事物,却丝毫没有在华丽程度上逊色,甚至是有过之而不及——徐徐落下的樱花、雪夜行进的电车、夕阳渐染的云翳、华灯初上的夜市……在前两作中就已不时出现的“日常场景”,在《秒速5厘米》中爆炸性地激增,全片到处充斥着这些以无比细腻的笔触描绘的绝美背景。简直就像要把砍掉的“奇幻”报复性地用在给日常生活加美颜滤镜一样。
而这些美得不真实的“写实背景”,大部分由男主、女主和女二“独占”,结果变成了这种感觉:在去除了肮脏只剩下美景的世界里,一对眉清目秀的年轻男女,正在围绕他们心思细腻的情感纠葛,进行着充满文艺气息的互动。这样的“现实”,显然是一种将精致化审美滤镜开到最大后才能见到的“奇观”。
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第一章中,男主雪夜坐车,奔赴远方与女主见面的剧情。
笔者计算了一下,这场电车之旅正式起点是新宿,终点是岩舟,两地距离大致90公里。做个对比,从北京到天津大致130公里,广州到深圳140公里,上海到杭州170公里。因此这90公里本身并不能说有多遥远,却营造出了足以媲美《星之声》中光年相隔的氛围和情感:
首先,为了这次久违的见面,男主做了全套规划。本以为万无一失,谁想当晚漫天大雪,电车晚点。满心期待却出了岔子,这是第一重“考验”。
接着,由于男主途中需要换乘四次,晚点成了一场连环灾难,每一趟车都往后延迟。只能眼睁睁看着时间一点点流逝却无能为力,这是第二重“考验”。
最后,随着夜色加深和逐渐远离城市,车站和列车里的人越来越少,时间也已经过了约定之期。男主饥寒交迫,也不知此时女主是否还在等他,独自在空无一人的车厢里体会着无奈与不安,这是第三重“考验”。
在突破了重重考验后,灰心丧气的男主来到终点,却发现女主一直在等他。没有大声嚎啕,没有熊抱互啃,两人只是默默地互相偎依在火炉旁……
在这段剧情里有两个经典的戏剧套路:时间限制(约定时间)和有限视角(男主视角),两者在结合下激起观众的生活记忆,跟随男主体会心焦却无奈的煎熬和不安。而在经过了反复加码的压抑后,当见到对方也在坚守,不安瞬间得到释放化为感动。
可以说,这一段描写的细腻程度在新海诚全作品中堪称巅峰,是物哀美学和都市言情的绝妙融合——不是剧情有多大起大落,而是用细腻入微的笔调去挖掘“日常”中的纤细情感。毕竟比起隔着太阳系的异地恋,还是坐车去远方见心上人才是属于普通人的“触手可及的浪漫”。
但稍微推敲一下,就能发现这段雪夜相见的剧情,实际上就是用写实风格新编的“世界系”基本套路:男主行动,女主等待,男主救女主摆脱孤独。在《秒速5厘米》后的“新海诚叙事”基本都沿袭这个倾向:只要滤镜打足,“日常”和“奇幻”其实在言情上都一样。
3.“现实情感”,但是“男女不对等”
对于很多人来说,《秒速5厘米》和新海诚的前两部作品最明显的差别就是:故事最后男女主“没成”。因此不乏“这才是真实的感情故事”、“太写实了”的评价。
从最通俗的“成没成”角度上来看,相对于两人光年相隔不离不弃的《星之声》和“爱情拯救世界”模板的《云之彼端》,《秒速5厘米》显然描绘了一个更具有都市言情色彩的“写实结局”:男主孤身一人,女主结婚嫁人。因此在叙事的总体层面上,自然是更“贴近现实”的。
然而如果细心观察,就会发现在这部“写实作品”里,处处隐藏着“世界系”遗留的痕迹。
《星之声》、《云之彼端》、《秒速5厘米》都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共同点:一定会有一段专门剧情,用来表示男主和另一个女生“有一腿”:
首先是《星之声》和《云之彼端》,两者在这方面的用法如出一辙:故事发展到男女主角分别一段时间后,首先来一段女主孤单一人被困在“奇幻”(时空跳跃/梦境)里的剧情,接着镜头一转,男主和某个女生正在“日常”(校园生活)里亲密互动。别急,还有反转:当男主一人独处时却露出忧郁神色,此时必定会发表一段文艺气息爆表的独白,翻译翻译大概就是:
别看我这样,其实心里苦。移情别恋、生活多彩、都是装的。只有不在身边的女主,才是我心中唯一放不下的苦楚与追求。
放在今天,这种逻辑已经是言情剧的“典中典”了。说得好听,就是用现实中的廉价温柔,去麻痹理想中的难寻追求。说得难听,就是得了便宜还卖乖,既要生活现充,又要自命清高,现实理想两手抓,总之不吃亏。
针对这点,一定会有人说这是夹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“真实情感”,也一定会有人爆破男主吃相难看。无论哪种解读其实都证明了一点:剖开文艺唯美的滤镜,新海诚的这两部早期作品反映了一个“写实”的现代人面目:做不到摆脱诱惑的超脱,却向往着彻底的纯粹。
但本文不是来进行道德审判的,更何况真正的要点不是男主的“既要又要”,而是女主的“一无所有”。
无论《星之声》还是《云之彼端》,女主都被加上了一个“特殊体质”:孤家寡人。镜头总是反复强调,没有男主相伴的时间里,她的身边总是空无一人,没有朋友、没有家人、更没有“第三者”。女主就像无亲无故的外星人一样,被囚禁在“奇幻”叙事里。而她唯一的出路,就是等待“日常”叙事里的男主,带着爱来拯救她。
一言蔽之,“世界系”作品表面上是男女主角两个人的感情故事,其实二者处于“不对等”关系。男主是“选择”的一方,而女主是“被选择”的一方;男主与“日常”(消费视角)绑定,而女主与“奇幻”(消费对象)绑定。二人之间维持“双纯关系”的代价并不平等,男主是“为爱选择孤独”,而女主是“只有爱与孤独”。谁在关系中处于优势地位,一目了然。
这样的结构暴露了表面上用“纯爱”、“凄美”装点的“世界系”,在这方面其实是标准的“直男视角”。说得狠一点,是那种既要幻想有一个只有自己才能拯救的“白月光”女主,还要拿另一个女角色来意淫“我本来就受欢迎”的“吃桃子”(白日做梦)心理。
因此在这个叙事里最可怜的并不是女主,而是那些被用来衬托男主的“现充”生活,却连名字都没有的“用之既弃”的女配角,沦为抬高男主(消费者)的心理优势地位的道具。
而在《秒速5厘米》中,这种“白日做梦”的消费观终于得到了制裁——虽然是不彻底的。
和前两部作品一样,《秒速5厘米》中也有衬托男主“大受欢迎”的角色,甚至有两个:一个是第二章的女二,另一个是第三章的前女友。不过这次新海诚对女角色终于有了更丰富的描写。
女二的主题是青春期对未来和感情的迷茫,第二章主要以她的视角展开。拜此所赐,我们终于看到了一个“正常女生”的生活:有闺蜜,有家人,有个人爱好。当然,她的主要注意力还是男主。从暗恋到决心表白,再到顿悟后的放弃但依然留恋,女二的情感历程虽然还是标准的“卑微配角”,但至少拥有感情的选择权。
前女友的待遇就没这么好了。只在第三章登场的她几乎所有镜头都在思念男主或给男主发短信,甚至还借男主之口说出了经典卑微台词:“就算现在我还是喜欢你”。此外,这位与男主交往三年(连这句也是男主的台词)的角色再无更多戏份,令人怀疑她的存在除了衬托男主,可能是为了照顾某些观众的“输不起”心理——因为下一位重量级选手,将对TA们的脆弱内心造成致命打击。
这位自然就是女主。她在一二章中的刻画沿袭了前两作的“女主剧本”:一个不在男主身边的“白月光”,无条件地爱着男主,所有出场镜头都是孤身一人。到了第三章,在与男主擦身而过的名场面后,突然就以将为人妻的身份示人——对象当然不是男主。
老实说,女主成了别人的老婆这种所谓的“反转”,本身就是一种男性视角的消费点:女主既不是事业有成,也不是独善其身,成年后的描写绑定婚姻,称不上什么独立女性的形象。但即使如此,依然在打破“世界系”老套路上大大前进一步:男主追求的“白月光”,最终没有降临在他身上。
仅仅只是让女主有了自己的选择权,就足以把无数习惯了“只有自己可以选”的消费者,从优势心理的不对等软座上拉下来,在更现实的坚硬地面上摔个鼻青脸肿。
当然,这一跤也摔得太突然了。作为三连短篇集,《秒速5厘米》的整体剧本结构称不上衔接丝滑。在第一、二章的“少年情怀”和第三章的“成人世故”之间缺乏过渡,导致叙事逻辑呈现断崖式变动——一下子从“少男少女为爱坚守”突变为“成年男女相守不易”。而这一点,也许正好暴露了新海诚正在进行新一轮“进化”的痕迹。
总结而言,《秒速5厘米》象征着新海诚的创作风格走向更成熟(都市言情)、更成人视角(写实逻辑)的方向。而在这条路线上的集大成作,则是下一部同样主打都市言情主题的作品:《言叶之庭》。
“成人”与“和风”:迈向“大众化”的第一步
《言叶之庭》(2013)
在新海诚作品中,《言叶之庭》(『言の葉の庭』)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存在:前有《秒速5厘米》,后有《你的名字。》,它正好卡在“新海诚叙事”的下一个“版本更新”之前,是一部被严重低估的关键之作。
作为46分钟的短片,《言叶之庭》比起电影更像是言情小短剧,故事也比前作更简短有力:
梦想成为制鞋师的高中生(男主),在公园的凉亭里偶遇一位神秘的成熟女性(女主)。在梅雨前后的几个月里,两人时常在下雨时相聚这个小小的亭子,共享逃离生活重压的片刻时光。谁知,二人其实是同校师生。发觉这点的二人在一场雨后,终于将对彼此的感情倾泻而出。雨季过去,二人在各自并不交叉的人生路上,砥砺前行。
这部看似简单的作品,实际上反映了新海诚的重大转变。
1.“和风国潮”的“主流”与“大众”
以《言叶之庭》为开端,新海诚的作品基调从小众的“世界系+物哀美学”,转向更大众的“主流审美”。而他做的改变,粗暴概括就是用本土情怀的“和风”取代了“世界系”的“科幻”。
——比起“恋爱”,更似往昔的“孤悲”物语。
(『“愛”よりも昔、“孤悲”のものがたり』)
这句话是《言叶之庭》的主宣传语,需要注意的是所谓“孤悲”,是日语古文中的“恋”字写法。因此,这句宣传语背后的实际用意其实是:这次我要整点“古风国潮”。
《言叶之庭》,一开始就是冲着蹭日本“国潮”去的。“言叶”二字,实际上源自本片引用的“故事原型”:《万叶集》——人称“日本《诗经》”的和歌名著。
男女主角第一次相遇,身为语文老师的女主故意在分别前留下《万叶集》中的一句:
隐约雷鸣、阴霾天空、但盼风雨来、能留你在此
这句实际上是某首知名和歌的前半,相当于情歌的“一唱”。而在结局,男主则对上了后半的“一和”:
隐约雷鸣、阴霾天空、即使风无雨、我亦留此地
这段剧情设计简直文艺气息拉满:初次相遇,女主已知男主是学生,于是引用课本里这一句契合雨天相见意境的和歌,一方面暗示自己的身份,另一方面挑拨男主心弦;而到结尾,两人相伴已久,心生情愫,男主用后一句作答,表明知晓女主身份,且对她心怀爱恋。
“和歌”、“雨天”、“日本庭园”,《言叶之庭》可以说是日本传统元素的超级缝合怪,但缝得滴水不漏(所以做鞋一定是夹带私货吧)。相比《星之声》等最初的“世界系”风格,新海诚显然“悟了”:比起什么星际航行的“科幻”,当然是传统情怀的“古风”更有大众市场。从此,一位曾经陶醉在构建“只有你我的奇幻世界”的少年,“毕业”了,成为一个知道拍什么大家爱看的大人了。
就连剧情最后,甚至出现了经典的“日剧跑”,男主女主也不再像以往新海诚作品中那样压抑感情,而是抱在一起嚎啕大哭——从这部作品开始,新海诚的男女主角一定会有这种尽情释放的镜头,再配上标准煽情的主题曲。物哀美学的压抑克制,已经跟不上新海诚迈向大众喜爱的主流大道步伐了。
在《你的名字。》、《天气之子》和《铃芽之旅》中,再也看不见《星之声》的科幻机战,《云之彼端》的架空历史。取而代之的,是“巫女与流星”、“巫女与下雨”、“(男)巫女和地震”等新式的“和风国潮”与“奇幻”的融合。新海诚的科幻,大约的确是死了。
2.更成熟的“大人的言情”
相比《秒速5厘米》,《言叶之庭》在“写实”与“都市言情”上做得更加彻底,是目前新海诚的所有作品在言情方面最有“成人感”的一部:男女主角一个是非少女的成年熟女,另一位是心智外表都十分“小大人”的高中生。剧情主打的也是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之间的“禁忌师生恋”——这可比什么“青梅竹马为爱相守”的“小清新文”要刺激和社会性得多。
在剧情上,仅有46分钟的《言叶之庭》却展现了比以往任何一部新海诚作品都多的角色“日常生活”。尤其是男主,从制鞋训练到假期打工,再到和家人同学的生活互动,不再是那个“为情所困茶饭不思”的“世界系”BOY。而女主也有日常起居的细致描写,甚至有一位同校老师的同事兼前男友。拜此所赐,以往新海诚作品中的非现实感,在本片中基本荡然无存。
另外,本片终于实现了新海诚作品中对社会问题的“零的突破”:校园霸凌,甚至是学生对老师:女主被牵连到学生的校园恋爱中遭到诽谤,最终不得已辞职。男主闻讯与对方大打一架,成为最后与女主情感爆发的铺垫。虽然用法上像是给实在过于平淡的剧情增添波澜,但标志着新海诚终于走出“恋爱与世界”的自我小圈子,将目光对准现实社会的课题。
而在《你的名字。》、《天气之子》和《铃芽之旅》等后续作品中,社会问题终于成为了常驻要素(下期细谈)。
《言叶之庭》中表现男女主角之间暧昧情感的方式,也比之前的作品要更“成人化”。除了文艺的和歌“唱和”,本片还有在表现欲望与爱恋方面更加露骨的方式——露骨到把鞋都脱了。
是的,男主的制鞋师身份很难让人不觉得是刻意而为的设计。在社会舆论压力巨大的日本社会,与非亲人的异性进行身体接触是一种相当“越界”的行为,何况是主打纯爱和小清新的新海诚作品。
而借由手工制鞋这个说辞,可以说是相当狡猾而巧妙地回避了“伤风败俗”的一面,满足了肌肤之亲的生理欲望,表现了二人不愿直言而心生情愫的亲密互动。这种做法,绝不是《星之声》以来的那些“为爱不顾一切”的单纯的少男少女们会想到的。而是属于“想爱,又不愿牺牲一切”的狡猾的大人们的人情世故和情趣。
而形如《你的名字。》里的巫女口嚼酒等,恐怕也是“悟了”的新海诚在后续作品里进行的“投其所好”。就像熟练的好莱坞导演,知道怎么隐晦地满足观众各种层次的需求。
总结而言,《秒速5厘米》和《言叶之庭》是新海诚从更小众、宅味四溢、但充满少年情怀的“世界系”,向着更大众化的“都市言情”过渡的关键节点。这两个作品有一个有趣的特点,就是女主等女性角色的形象,比起《星之声》和《云之彼端》中的架空人设更加贴近真实女性。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很多,其中最有可能的一个则是:新海诚在这个时期结婚了。
瞬间,一切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(误)。
由于工作量超过预期,原本计划两篇完结的“新海诚叙事”研究,不得不拓展到三篇。而在下篇中,笔者将与各位共同探讨这位言情大师的“终极阶段”——将“世界系”与“都市言情”融合而成的“黄金平衡”之作《你的名字。》,尝试回归“世界系”的《天气之子》,迷失方向的“吉卜力风”《追逐繁星的孩子》,以及可能会是下一次版本更新预兆的《铃芽之旅》。
(下期继续)
标签: